課程體驗|從線性到環路的圖像思考:系統思考初探

組織策略討論會議示意圖

系統思考,一個看似熟悉又不完全了解其內含的名詞。我沒有看過《第五項修煉》,先前也沒有任何其他先備知識,「應該是很多個思考模型吧」,抱持著這樣的預設心態,我報名了Omplexity系統變革公司的基礎班線上直播課程。

藉由6個小時的線上課程,我對系統思考有了基礎的認識,其中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時間對於系統的影響。而我也藉由此次實作機會,發現系統思考之於我,比起一套發現問題的方法,更是將錯綜複雜的問題,藉由圖像,梳理清楚的結構。

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方?

第一週講師們先介紹了系統思考的基本語言,例如:變量、環路、因果等。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調節環路加上延遲效果:講師以系統圖說明菜價、供給量、需求量、與農民種植量的關係。時間,雖不是環路的一個變量,卻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,而過往我線性思考與陳述問題成因,便是忽略了時間這個外在因素,陷入邏輯推演卡關的困境中。

熟悉了系統基模後,第二週便進入了解系統思考三大基模:成長上限、飲鴆止渴、與捨本逐末。第一週使我印象深刻的延遲效應,也被應用於捨本逐末的模型中:我們欲解決根本問題,卻因時間延遲,而錯認表面的症狀解是方法,陷入辨別錯誤解方的困境。而這也是我終於連結起為什麼系統思考能包含「世界的動態複雜性」: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方。

理論與實作的橋樑

課程也不僅止於講師們理論與案例的說明,時間分配上,也保留充足時間給學員們討論與實作。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便是這一部分:幾乎每一個觀念說明完後,都有10-20分鐘可以進行分組討論,並在呈現完後,即時獲得講師的回饋。系統思考方法論並不一定要透過買課程學習,反而,就理論的了解而言,看書可能是CP值最高的方式。但任何方法論,我想,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,而課程於我而言,便是扮演銜接理論與實作的橋樑。即時發現實作的盲點,大幅降低學習摩擦力,更加強觀念的理解。

系統思考:問題分解的結構

我想,任何方法論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生活的,光習慣的培養就需要30天,更遑論行為模式;方法論的本質也不是一勞永逸,而是在廣泛地接觸不同想法與經驗,嘗試統合出最適合自己的組合。

於我而言,發現問題、背後生成原因、邏輯梳理,並不是極大的挑戰,所以,對於系統圖的建構,我曾經認為是簡單的。但比起一次將所有變因呈現,繪製系統圖更是化繁為簡,再一步步迭代增長。我需要辨別什麼是首要、次要、甚至是邊際的,這是我始終不知如何取捨的:我所欠缺的,是層次分析的架構。所以我想,系統思考,比起一套思考或發現問題的方法,更是將我腦中錯綜複雜的節點與變因,一步一步捋清楚的結構。

想體驗一樣的系統思考課程嗎? 可參考 Omplexity設計的 Live線上視訊班的課程